4月12日開始的新股個人投資者模擬詢價,看上去更像個秀。
數千名投資者參與其中,其中不乏極端個例:給龍泉股份最高報出了180元,多位投資者最低只報1元。
據太平洋[7.16 0.42% 股吧 研報]證券介紹,大多數中小投資者的報價估值較低,低于行業二級市場的市盈率。但經濟學家華生認為,修補性措施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該舉措不足以抑制“三高”現象。
模擬報價估值低
證監會3月31日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適當調整詢價范圍和配售比例,進一步完善定價約束機制”。
具體措施就是,擴大詢價對象范圍。除了目前有關《辦法》規定的7類機構外,主承銷商可以自主推薦5-10名投資經驗比較豐富的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配售。
4月12日,三家正在招股的擬上市公司分別開始個人IPO詢價,其中翠微股份(603123)、奧康國際(603001)準備登陸上交所,龍泉股份(002671)則屬于深市。詢價在線上進行,與交易時間同步。
上交所要求,本次模擬詢價共有2000位個人投資者參與,由20家券商推薦,每家券商推薦100位經紀業務客戶。按照深交所的安排,活動初期具有經紀業務資格的券商每家可以推薦20名投資者參加模擬詢價,合計總數也約為2000名。
“符合這次詢價條件的個人投資者太多,我們選擇了一些凈值較大、活躍度較高的投資者。”中信建投資本市場部相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該公司負責翠微股份的保薦。
4月初接到模擬詢價的通知后,中信建投指派營業部的客戶經理對選定的投資者進行輔導。“主要還是把擬上市公司的文件和公告轉給投資者,對于定價,我們也沒什么指導意見。”中信建投三里河路營業部一位客戶經理說。
該人士拒絕透露模擬詢價結果,稱按照上交所的要求,本次翠微股份和奧康國際的個人模擬詢價結果將在16日公布。
龍泉股份承銷機構太平洋證券收到參與報價申購的中小投資者總數量約為1300位。
太平洋證券相關人士承認,本次個人模擬詢價,絕大多數中小投資者報價水平偏低,報價在15元至16元區間較多。按照龍泉股份2011年的每股收益1.02元計算,報價市盈率在15倍左右,這顯然低于龍泉股份所屬的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所對應的29.63倍市盈率。
除了報價低外,另一個特點是帶有惡作劇般的亂,有投資者最高報出了180元,有幾位報出了1元,此外,高至四五十元,低至幾元的報價都有。
不足以抑制“三高”
“個人參與詢價的大環境越來越成熟,一些個人投資者越來越專業,新股發行需要越來越多的利益主體參與進來。”華泰聯合研究所副所長劉湘寧告訴本報記者,本次模擬主要是為了測試系統,由于參與的個人投資者較多,資質門檻也不高,報價出現較大差異并不意外,相信進入真正個人參與詢價階段,不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
“有點像鬧劇,定價是機構投資者的事情,個人投資者并沒有這個專業能力,即使有半專業的投資者參與詢價,但如何又能保證他們不被買通?”國開證券首席分析師李世彤說。
這也正是監管部門擔心的。實際上,在新股發行意見稿中,證監會明確要求,主承銷商應當制定推薦的原則和標準、內部決定程序并向證券業協會備案。發行人、發行人股東和中介機構不得利用關聯關系或其他關系向推薦的個人投資者輸送利益,或勸誘推薦的個人投資者抬高發行價格。
但遴選標準到底如何制定,券商看法不盡相同,但毫無疑問,各營業部的大戶是他們主要的對象,即高凈值客戶。一是因為,這些大戶具有較好的專業知識,很多都是前證券從業者;二是新股發行實行搖號制,參與的個人投資者需要較大的網下承銷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高凈值個人投資者與券商利益緊密,很難避免利益關聯。“如果個人投資者出現惡意報價,監管層也沒有辦法去懲罰,即使存在利益輸送,也很難查實。”李世彤說。
經濟學家華生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讓幾位個人投資者參與詢價意義不大,他堅持認為,修補性的措施無法根除現行發審制度的重大弊端,也無法抑制“三高”現象